Language
销售热线:18053720666     售后服务电话:4000-228-799
回到顶部

“保持历史耐心”的三重意蕴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5-08-05

阅读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致广大”强调谋划时登高望远、统揽大局,“尽精微”要求操作中细致精当、积微成著。“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也是保持历史耐心的实践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保持历史耐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在2025年7月14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化进程,西方走了几百年,而我们只用了几十年。深层次看,我们工业化的短板还很多,要花时间去补。城镇化也是这样,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要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历史耐心的道理所在。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角度来看,保持历史耐心具有多重意蕴。

“保持历史耐心”的辩证品格

所谓历史耐心,意指历史主体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历史经验的确证,面对长期性、复杂性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长远的历史眼光、稳健的战略安排、从容的精神品质。保持历史耐心,体现了我们党对完成重大历史任务所必需的战略定力、精神状态的理性认识和自我要求,体现了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意蕴。

遵循规律、掌握主动的精神特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例如,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共产主义终将实现,但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不懈的努力。缺乏历史耐心,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无疑要遭受历史规律的惩罚。再如,从现代化角度来看,人口城镇化是国际普遍性特征,有其客观规律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这个问题,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让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城乡人口流动还是候鸟型的。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平衡转化,要体现在政策上”“这个过程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当然,保持历史耐心,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乘势而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就是要发挥历史主动。

从容不迫、张弛有度的精神气度。拥有历史耐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坚信时间的客观、历史的公正,秉持“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的理念,因而能以极大的耐心忍受时间的考验;秉持“功不唐捐”“水到渠成”的古训,因而能对必要的付出从容不迫,对历史的回报深信不疑。胸有成竹、心中有数,才能气定神闲。保持历史耐心,对于执政党而言,意味着“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只争朝夕地奋斗而又不只看一朝一夕之成败,淡定从容又持续不断地有所作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与弛、快与慢,彰显时间的哲学、发展的逻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掌握快与慢的节奏。快,就要抢占先机,看准了就抓紧干,在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争取不停步、不耽误,争取最好结果。慢,就要沉得住气,不能急于求成,防止犯急躁病。沉得住气,是精神气质的从容,而不是实际行动的懈怠。既从容不迫,更放开手脚,体现的是张弛有度、快慢相济的辩证法。

谋划长远、干在当下的精神状态。长远与当下,关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谋划与当前行动。保持历史耐心,要有长远谋划,也要有当下行动,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种精神境界、历史担当,往往需要长远的考量、时间的验证。例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急不得,也急不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再如,为了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党中央推动长江“十年禁渔”;为了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党中央以“百年大计”的眼光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本着对民族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党中央以“千年大计”的气魄擘画雄安新区建设,彰显了谋划长远的高瞻远瞩;而接续实施的五年规划,则书写着干在当下的行动哲学。

“保持历史耐心”的战略考量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保持历史耐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前行,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历史发展节奏的恰当把握,就在于保持历史耐心。十四年的持久抗战,铸就不屈的中华魂;二十八年的艰苦卓绝,锻造了崭新的共和国。从建设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到高铁发展、大飞机制造、航天科技进步,再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都是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历史耐心持续推进的成功实践。“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国产大飞机C919从立项到商业飞行,历时16年,先后攻克100多项重大技术难关,最终一飞冲天。中国商飞总部基地高高悬挂的“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标语,宣示的是长期主义的工作态度,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耐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保持历史耐心方面,我们党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曾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犯过“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历史耐心无疑是重要的一条。保持历史耐心,是对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胸怀“两个大局”的深远谋划。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鲜明而显著的特征。从国内看,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同时应看到,当前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面对超大规模的人口、“时空压缩”的特点、多期叠加的矛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戒骄戒躁、保持历史耐心。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新特征,国际力量对比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同时,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增多,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当前,少数国家出于霸权思维和一己私利,企图对中国式现代化实施所谓“中段拦截”,不择手段地发动各种针对中国的外部打压遏制。面对这种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保持历史耐心、战略定力,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高浪急所扰。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质的飞跃促成新的量的积累,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事物的发展过程。就经济发展而言,内在的道理也是如此。有资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这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基本上都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后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而那些未成功的国家,则未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当前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持续发力。解决那些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逐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强化工作能力。总之,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任务,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坚定不移持续推进。

“保持历史耐心”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致广大”强调谋划时登高望远、统揽大局,“尽精微”要求操作中细致精当、积微成著。“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也是保持历史耐心的实践遵循。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坚持大历史观,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只有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才能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但前进道路上难免遇到曲折。看待这一历史过程,必须把握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如果只看前进性,就容易盲目乐观;只看曲折性,则容易消极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也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

以大历史观的视野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我们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意义、世界意义,从而增强道不变、志不改的坚定。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认知,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办好自己的事。”

端正政绩观,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保持历史耐心,体现的是时间观。时间观的背后,则是政绩观、价值观、群众观,是为政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做事动机并不那么纯正,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有的为了获取升迁资本,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政绩观出了问题,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就不可能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了这一点,保持历史耐心就有了牢固的价值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之以恒地把各项改革发展的责任落到实处。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解决民生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可谓世所罕见,前进道路上会遇到“拦路虎”,要啃“硬骨头”。要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决心。“夫战,勇气也。”决心就是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自觉肩负历史使命、保持历史耐心、创造历史伟业的主动作为。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坚决同危害党的生命力、侵蚀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作斗争。新时代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有目共睹。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面对外部势力的无理挑衅、打压遏制,我们必须展开有力的国际批判、采取有针对性的反制措施,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坚决开展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力求“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于:学习强国

上一篇:无下一篇:无
News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9 - 16
点击次数: 0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长城保护条例》施行15年来,6000多名保护员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沿线15省(区、市)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科技赋能长城保护,在“活化”传承中,长城脚下一座座古村落告别贫困,古老长城也焕发新的生机。202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壮大万里长城新“护卫队”初冬,一场降雪后,河北省秦皇岛城子峪长城内外银装素裹,66岁的张鹤珊像往常一样,在这里巡护长城。张鹤珊家住秦皇岛市海港区城子峪村。1978年,23岁的张鹤珊踏上了守护长城之路,一把大镰刀、一只蛇皮袋是他巡护长城的“标配”。43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在长城上走40里山路,劝走过放羊倌,“吓”跑过偷砖人,记录了20多万字的长城笔记……“降雪后,长城...
2025 - 09 - 08
点击次数: 0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这场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中国人民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孕育形成了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源自中华儿女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面升华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鲜明精神标识,也是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持久抗战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
2025 - 09 - 01
点击次数: 0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习近平一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
2025 - 08 - 26
点击次数: 0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一位小姑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
关闭窗口】【打印
关注我们:
手机云网站:
分享至:
Copyright © 2020山东飞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