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销售热线:18053720666     售后服务电话:4000-228-799
回到顶部

中国聚焦|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4-11-27

中国聚焦|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11月25日,嘉宾在“良渚论坛”开幕式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新华社杭州11月26日电 题: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新华社记者朱涵、郑可意、段菁菁

  “底蕴深厚,文物精美。”跨越1.6万公里,从南美洲来到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哥伦比亚作家圣地亚哥·甘博亚啧啧称赞。

  如甘博亚一样,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中外嘉宾,齐聚正在此间举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通过对话、交流,一道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考古研究领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古代文明的研究,无论是资料还是理论的提炼归纳都缺少中国叙事。参与本届论坛的专家普遍认为,补齐缺失是良渚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良渚论坛则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度交流的场所。

中国聚焦|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这是2024年7月4日拍摄的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全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透过‘良渚论坛’平台,推动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相互成就,正是中国讲好‘良渚故事’的初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说。

  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等领域,探讨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之间的差异、联系与合作,成为嘉宾共同关注的话题。

  “哥伦比亚和中国虽然位于地球的两端,相隔千万里,但都重视文化传承,有着对幸福未来的共同追求。两国应在文物保护和发展方面有更多的合作。”甘博亚说。

  曾三次到访中国的甘博亚对比1998年与今天的中国,不禁感叹:“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现代和富裕,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

  中国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守护了文化根脉,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基础,也为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创作者打开了一扇互通的大门。

中国聚焦|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莫言、刘震云、贾平凹……”墨西哥作家罗赫里奥·格德亚对中国作家如数家珍,“我读过莫言的《红高粱》,也知道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中国读者群中的影响力,希望在良渚与中国作家们交流、合作,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文学创作。”

  罗赫里奥·格德亚告诉记者,他正在构思一个发生在墨西哥、以中国小男孩为主角的故事,希望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中国文化之美。

  “我发现中国与希腊之间并没有太多文化障碍,希腊的元素可以加入中国的戏剧,向中国观众展现。”希腊戏剧演员莉迪娅·科尼奥尔祖说。

  在上海戏剧学院执教期间,她指导学生完成了戏剧《阿尔刻斯提斯》的创作和排演。这是一次“中希合璧”,故事发生时间从原来的古希腊转换到了民国时期,服装也由中国学生自己设计。演出现场,希腊传统曲调配上了中文歌词,这在莉迪娅·科尼奥尔祖看来“十分契合”。

  5000年前,这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词,是文明诞生的大时代。良渚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共同书写了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篇章。

中国聚焦|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这是良渚博物院内展出的良渚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2024年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与会嘉宾认为,当今社会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不是任何一个文明能够独自应对。人类文明之所以可以“薪尽火传,不知其尽”,关键要在交流互鉴中激发创新活力,积蓄文明发展进步的力量并共享成果。

  首届良渚论坛举办以来,中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建设丝绸之路六大联盟,跨越不同文化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文明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框架。

  今年5月,良渚文化主题展览远赴雅典,向希腊民众深度解读良渚古城遗址及其价值;6月,“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英国特展在大曼彻斯特地区举办,参观者不仅能观赏良渚文化,还能体验玉器制作;多语种解读良渚文化的短视频《良渚微讲坛》最新海外总覆盖人群已近2亿……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助力地区合作与国际交往的发展,为世界多文明共同繁荣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中国以良渚文化搭起交流桥梁,举行文艺创作、文物展览、文明对话等活动,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相通,描绘出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途径。

  萨尔瓦多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卡斯蒂略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支持萨尔瓦多建成的国家图书馆象征着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启用的第一年,我们就接待了超过230万名访客”。

  “‘良渚论坛’是一座横跨文化之河的桥梁,能帮助更多人探索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智慧与传统,这也将为我们借鉴中国发展之路带来启发。”卡斯蒂略说。


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钱中兵】


News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1 - 27
点击次数: 0
11月25日,嘉宾在“良渚论坛”开幕式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新华社杭州11月26日电 题:在“良渚故事”中感受文明交流互鉴  新华社记者朱涵、郑可意、段菁菁  “底蕴深厚,文物精美。”跨越1.6万公里,从南美洲来到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哥伦比亚作家圣地亚哥·甘博亚啧啧称赞。  如甘博亚一样,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中外嘉宾,齐聚正在此间举办的第二届“良渚论坛”,通过对话、交流,一道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2019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考古研究领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古代文明的研究,无论是资料还是理论的提炼归纳都缺少中国叙事。参与本届论坛的专家普遍认为,补齐缺失是良渚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
2024 - 11 - 21
点击次数: 0
深秋时节,湖北武汉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沉湖湿地)万鸟翔集,从北方来此越冬的候鸟已陆续抵达。地处武汉西南部的沉湖湿地是江汉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沼泽湿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2013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每年秋季,候鸟们不远万里飞抵这里过冬,其中不乏白鹤、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沉湖湿地万鸟翔集(央广网 蔡宣 摄)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指出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近年来,沉湖湿地一方面加强生态修复保护,一方面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绘就了一幅生态新画卷。扎根沉湖湿地16年的冯江见证了这里的变化。“我刚来的时候,这里全是渔民养殖的围网,为了保证鱼不被鸟吃掉,渔民...
2024 - 11 - 16
点击次数: 0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巴西各界友好人士。他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巴两国友好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建交50年来,中巴两国携手同行,休戚与共,成为了跨越山海的好朋友。中国与巴西分别位于东西半球,虽远隔重洋,但浩瀚的太平洋没能成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阻碍。10年前,习主席访问巴西,在巴西国会的演讲中提到了一位巴西老人——卡洛斯·塔瓦雷斯。这位老人自称是“一个有颗中国心的巴西人”。上世纪70年代,塔瓦雷斯任巴西全国商业联合会外贸顾问。他在巴西美国商会的一本杂志里读到关于中国的内容,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1年,他在巴西主流媒体《环球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彼时,巴西和中国尚未建交。塔瓦雷斯的这篇文章,为巴西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1990年,塔瓦雷斯受邀来到中国参访。回到巴西后,他连续发表10篇关于中国的文章,在整个拉美地区引起震动。这...
2024 - 11 - 08
点击次数: 0
“这是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后第二次访问秘鲁这个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这里孕育了卡拉尔、查文、奇穆、印加等古老文明,这里的人民亲切地称呼中国人为‘老乡’,这里的国会通过决议将每年2月1日确定为‘秘中友谊日’,这里的中餐馆叫做‘吃饭’。”当地时间11月14日,在赴利马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人报》发表题为《让中秘友好之船扬帆远航》的署名文章。习近平在文章中说,每次来到秘鲁,他都深深感受到秘鲁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这份情谊传承自遥相辉映的历史。很多人告诉我,中秘两国人民看到对方就‘望之可亲’,看到对方的文物就感到‘似曾相识’。”习近平在文章中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绵5000多年的文明,以卡拉尔文明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和以印加文明为代表的陆地文明彰显了秘鲁文明的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元。“中外考古学界认为,...
关闭窗口】【打印
关注我们:
手机云网站:
分享至:
Copyright © 2020山东飞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