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销售热线:18053720666     售后服务电话:4000-228-799
回到顶部

科学界先行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5-06-17

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国际大科学计划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作为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 IMCP)牵头单位与最新加入IMCP计划的5个国际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科学界先行发起了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是全球首个聚焦地球空间环境系统性监测的国际科学工程。该计划依托中国“子午工程”一、二期奠定的世界领先地基监测能力,联合全球多国力量,旨在构建沿东经120度至西经60度子午线闭合的“日不落”空间环境立体监测网络,破解地球空间系统多圈层耦合、能量传递及灾害关联三大科学难题。

从“子午工程”到“国际子午圈”

“子午工程”作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历经两期建设。子午工程二期沿东经120度和100度、北纬40度和30度构建“两横两纵”监测网,建成31个综合性台站,部署近300台套国际先进设备,形成了目前国际上跨度最大、探测参数最全、综合性最强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牵头单位负责人王赤表示,“在空间天气天基(卫星)监测领域,我国尚处研究型向业务型过渡阶段。但在地基监测方面,通过子午工程一期、二期的持续投入,我们建成了国际上最强大的地基监测网,实现了‘换道超车’。”这一坚实基础,正是中国能够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核心底气。

东经120度至西经60度的全球智慧“日不落”监测链

国际子午圈计划最关键的创新布局,是沿东经120度和西经60度构建两条全球主干监测链。王赤院士解释了其深远的科学考量,“第一,这是地球上唯一能主要在陆地实现闭环的经线圈,便于大规模部署地基观测设备;二是两地经度相差180度,时差12小时,确保总有一个区域处于白昼,能直接监测空间天气的源头——太阳活动,实现‘日不落’连续监测;三是联合沿线国家,可实现对地球空间从赤道到极区的全纬度覆盖;四是经线方向与地球磁力线走向大致重合,而空间带电粒子运动受磁力线约束,沿此布局能最有效捕捉关键物理过程。”

主链之外,计划还将在欧洲—非洲经度约30度附近构建一条增强监测链,将全球重访时间缩短至6小时。针对非洲、东南亚等监测薄弱地区,将通过国际合作填补空白。

揭秘地球空间三大核心难题

国际子午圈计划的科学目标直指地球空间系统的复杂性。王赤院士将其凝练为“认知一个系统、厘清两个影响、揭秘三大难题”。

地球空间(100公里至约6万公里高空)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太阳活动与地球内部活动交织作用的复杂系统,其中既有太阳活动“自上而下”的影响(如太阳爆发引发恶劣空间天气),也有地球内部活动及低层大气“自下而上”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台风等扰动空间环境)。

“国际子午圈计划将破解地球空间环境从微观到宏观、从秒级到月际变化的全球与区域耦合规律,揭示其多要素、多时空尺度特征,揭秘太阳剧烈活动在日地空间的传递过程及转化机制,并且探明空间天气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的内在关联。”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科学方案工作组组长张清和表示,揭秘这三大难题,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已与36个国际组织和国外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或确定了合作意向。该计划将至少执行11年,完成一个太阳活动周期以上的日地空间环境探测和研究,构建世界科学家广泛参与和密切合作的空间天气共同体。(“学习强国”记者魏敏)


News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10 - 28
点击次数: 0
金秋十月,汇聚共识,擘画未来。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航程确立了总纲领、绘制了路线图。连日来,全会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界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广大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次全会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科学研判“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篇布局、定向领航。大家纷纷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紧密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发挥专业优势,将全会的战略部署和任...
2025 - 10 - 24
点击次数: 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也对即将进入“十五五”时期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绿色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世界现代化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破解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既强调“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又把“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的首要位置,不仅表明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重大作用,也揭示了绿色发展对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大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
2025 - 10 - 17
点击次数: 0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机遇总垂青奋进者。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不进则退”的道理,强调“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既体现对前路绝非坦途的科学研判,也包含对发展进程中逆水行舟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奋斗关乎发展存续,担当决定发展位势。无论是在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成长之路上,还是在一个国家实现富强的漫漫征途上,“不进则退,慢进亦退”都激励着每一位奋进者校准坐标、勇毅前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中的这句话,将天地运行不止的自然规律与君子修身立业的价值追求相贯通,揭示出“进”是事物存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邓析子》中言明“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宋代《朱子语类》中说“凡人不进则退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人类文...
2025 - 10 - 10
点击次数: 0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
关闭窗口】【打印
关注我们:
手机云网站:
分享至:
Copyright © 2020山东飞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