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也对即将进入“十五五”时期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绿色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
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世界现代化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破解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既强调“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又把“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的首要位置,不仅表明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重大作用,也揭示了绿色发展对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大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赤字,致使发展和保护成为某种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取向,本身就决定了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绿色发展否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理念与模式,致力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绿色发展理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的发展思想,内蕴的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发展可持续性的高度重视,这既意味着“环境破坏式”“环境掠夺式”发展模式的终结,也体现着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和发展绿色产业、绿色消费时代的到来,现实地展示了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是人类文明进步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时代呼唤。
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摒弃了把发展与环保对立起来的传统理念,有效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良性循环。绿色发展理念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以发展与保护相辅相成的辩证思维,否定了将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思维,它以绿色发展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的深邃内蕴,强调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产业机遇与消费需求,强调通过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消费等方面的绿色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可持续性、更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绿色动能,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良性循环,使二者互进互助,由认知形态转化为践行形态。
绿色转型: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的基础之策
绿色发展理念是认知理念上的重大转变,更是发展方式上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基础之策”的定位,明确了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实践要求。
坚持绿色转型基础之策,首要任务是推进绿色发展全面转型。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是涵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紧紧围绕“全面”谋篇布局,系统谋划。要通过法治、政策、市场、科技等途径一体推进,特别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优势,为绿色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与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相适应,要逐步引导社会成员自觉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强化公民的低碳、零碳意识,为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坚持绿色转型基础之策,重中之重是推进绿色发展协同转型。必须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发展实际出发,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原则和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的要求,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美丽经济”的实践成效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
坚持绿色转型基础之策,关键之举是推进绿色发展创新转型。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创新转型是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路径依赖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表明了创新转型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也能够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动力。要通过支撑绿色转型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制度创新、标准体系创新,特别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推动绿色技术研发应用,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
坚持绿色转型基础之策,基本保障是推进绿色发展安全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长期的实践任务,但基本前提都是保证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立足我国能源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坚守安全底线,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将长远目标和现实条件有机结合,把统筹发展和安全贯穿始终,避免“碳冲动”和“一刀切”的做法。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内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使可能出现的转型风险处于可预判、可控制的范围,保障转型顺利实施。
多措并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实要求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科学判断,深刻揭示了推进绿色发展的程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取决于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的进程。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兼顾、多措并举,推进绿色转型积极稳妥地发展。
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重大关系,集中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用新发展理念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指航导向,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资源、环境、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逐步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循环方式,使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要抓住重点领域推进。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是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要重点推进,一步步深入。要从不同区域、行业、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围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相关重点领域的绿色转型。尤其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链条,抓住影响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重点问题,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同时,要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积极引领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变革,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深入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选择。
要强化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建立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系统谋划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绿色转型的目标任务与政策举措,为强化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力政策支持。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推动绿色转型的发展实际,结合不同区域、行业、部门实际,从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建立顺应绿色发展标准、体现转型实践要求的绿色税制、绿色保险、绿色资产,以及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进一步完善绿色转型的具体政策和绿色低碳标准体系,为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提供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