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抗战家书是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它们以一个个独特视角展现了中华民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饱含着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对和平的深切向往、对亲人的无限牵挂。在抗日战争中,340万壮士慷慨出川,4000余万巴蜀儿女勇毅不屈支援抗战。他们的家书展现着四川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的坚定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
家书饱含着坚定勇毅的使命担当。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北。来自内江市的周平民、周健民兄弟一起参加了“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两人携手赴东北抗日前线。他们联名给父母写信,陈述报国之志,勇担救国使命。赵一曼以血肉之躯忍受了敌人惨无人道的折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遗言:“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资中县的刘浦离家抗战已一年,不幸在山西夏县负伤,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道:“这为国牺牲的,是你亲爱的儿,为国争光荣,为民族争生存,为人类争和平,为此三者而抗战,当然受伤亦不足悲哀”。四川人将抗战说成“打国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尊严而战,为子孙幸福而战,他们是普通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展现了四川儿女赤诚浓烈的拳拳爱国之心。
家书彰显着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四川军民坚守民族气节,无数巴蜀儿女以生命捍卫民族尊严。璧山县青年徐德新面对强敌入侵,毅然应邀参军,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践行了“此行不成功便成仁,虽马革裹尸亦不悔也”的铮铮誓言。同样,中江县青年国卿作为一名普通士兵,在其信中表达了洗去国耻、争取民族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荣县邹绍孟在炮火声中给长子写下家书,教导爱子要悉心向学,长大后继承革命志向,报效祖国,表达了“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战,完我军人天职”,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令人动容。“我的安危,我自己晓得。这么多人都牺牲得,我又怕甚么?”赵渭滨在山东滕县保卫战前夕,给刚上学的儿子去信中,表达了与日寇决一死战,不惧牺牲的坚定决心,最后与王铭章师长一同殉国。毛泽东以“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挽联高度赞扬了川军将士的英雄壮举,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家书体现了家国同心的钢铁柔情。家国情怀是抗战家书的情感内核,展现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沉联结。赵一曼在牺牲前夕写给宁儿的遗书,既坚定了“用实行来教育你”的信念,又彰显了“赶快成人”的深情期望。刘浦远离父母,奔赴前线,既有因“千里迢迢在外,不得已而于此忍心别父,不能尽孝”的遗憾与无奈,更是抱定“国家危难,为着国家”而奔赴战场的坚毅信念。他们不仅是战士,也是父母、子女、亲友,他们既有“妹妹在家好好苦守旧有门庭,将来出头之日到了,岂不是你我的幸福吗”的殷切希冀,也有“不知父近来身体可健康么?这是儿在外朝思暮念”的无尽牵挂。这些抉择背后,是个体对“小家”与“大家”的价值权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担当。这种家国同心的情怀,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也启示当代人在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国家的辩证中,找准人生坐标。
家书诠释着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而艰难的斗争,中国人民始终坚信胜利必属于正义。四川军民以满腔热血践行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的铿锵誓言。刚刚参战的仁寿县青年李树成抱着“现时国乱当前,男应尽任务兵”的时代使命奔赴战场;中江县青年何兴洪以“现在青年,血性很好,应到前方与国家服务”的高度自觉效命疆场。朱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戎马一生,1937年他在奔赴抗日敌后战场的间隙,给家人写信谈到“国已亡三分之一,全国抗战已打了月余,我们的队伍已到了前线,我已动身在途中。对日战争,我们有信心有把握打胜日本”。朱德坚定正义必胜信念,舍弃小我,为民族独立复兴、人民自由解放而战。历史将永远站在正义一边,在这场正义之战中,激发了巴蜀儿女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成仁取义的民族道统,激发了广大民众“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正是对正义抱有信心,对胜利充满希望,才会迸发出前仆后继、向死而生的精神伟力。
四川抗战家书是用笔墨和情感写就的抗战史诗,是有温度的民族记忆。它们穿越历史的硝烟,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这些家书告诉我们,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来自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也来自亿万普通家庭的无私奉献与巨大牺牲,其中所承载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