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销售热线:18053720666     售后服务电话:4000-228-799
回到顶部

如何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0-08-10

         如何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一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吗?”

  这是松下幸之助在招人的时候必定会问的一个问题。

  幸运,就是一种难得的好事情,竟然意外地发生了。

  而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Yes”。

  因为依据过往的经验,我发现自己身边总是会有很多意想不到却又合乎情理的好事发生。

  不过,似乎每个人对于幸运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高中的时候,主人公的一个同学在上学的路上发生车祸而失去了右腿。那个时候,他心里非常矛盾,不知道要不要去看这个同学,因为在他看来,面对如此的不幸,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安慰同学。

  过了很多年之后,他还是和几个老同学一起去了他家。让他惊讶的是,同学的状态并没有如他所想的那样——沮丧,消沉,反而是拄着拐杖,笑盈盈地带着他们参观他最近的画作和广告设计图。

  他的同学说:“当发生车祸的时候,我以为自己会死掉;在医院治疗的时候,我以为自己一辈子都只能躺在床上了;出院之后,我以为自己没有办法再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不过现在,我依然好好地活着,还有健康的左腿,而且我的设计师梦想也并没有中止,非常感谢,我依然还幸运地拥有着整个世界。”

  故事里的主人公选择了一种不幸的感知方式,他认为发生这样一场车祸,就等于把一个人给毁了,而出车祸的同学选择的却是一种反证自己幸运的感知方式,结果他的生活不断在证明着他的幸运。

  其实,幸与不幸,不过是你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感知方式。

  就像爱问别人幸不幸运的松下幸之助,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就会把这种对不幸的感知带入到组织中来,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去找到证明自己不幸运的证据。

  反过来,一个始终认为自己的幸运的人,他往往就会习惯于在工作生活中搜寻证明自己幸运的事情。

  二

  幸运的发生,看似意外,却又感觉有迹可循。

  周围存在的客观世界,在我们眼里并不客观,反而是夹杂着我们的想法,观念和感觉,这些背后的信念往往都是主观的,依赖于我们头脑中的一套认知框架。

  这就是一种『框架效应』,让我们根据自己的感知偏好,选择性地接纳事实,选择性地看到我们框架里认可的东西。

  所以,对幸运的不同感知,其实就是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认知框架。

  这么说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在看这个世界,过滤掉自己认知框架里不支持的东西,只留存那些我们认同的部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准备下周出发去北京,你就会发现网上到处都有与北京相关的信息,周围朋友同事间的很多话题也和北京有关系。事实上,与北京相关的信息一直都是这么多,只不过当你在『认知框架』里添加了“北京”这个关键字之后,你就有了一种主动感知“北京”的意识,而这种意识会像雷达一样,自发地寻找到有关“北京”的讯息,忽略其他信息。

  面对同一个事实,幸运或者不幸,取决于我们所选择的那个『认知框架』。

  就像沙漠中两个迷路的人,都只剩了半瓶水。

  一个人说 ,惨啦,只剩半瓶水了。

  另一个人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

  结果,前一个人倒在了离水源仅有几百米的地方,而后一个人凭着半瓶水走出了沙漠。

  当你选择了一个“自己是幸运的”这样一种认知框架,你的意识就自然会去搜寻那些与幸运相关的事实,并且自动忽略那些让人沮丧悲观的不幸。

  这时候的你被一种『幸运的认知框架』裹挟着,你的思维和行动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强化你的认知,让你在无意识中去做好那些与幸运有关的事情。

  科学地说,幸运就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是,如果你选择相信自己是幸运的,那你付出的努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比起没有这种信念的人,就会有很大不同,而成功的可能性(所谓的概率)也就大大高于不相信自己幸运的人。

  幸与不幸,也许只是一念之差,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三

  既然『框架效应』的力量如此强大,那是不是只要相信自己是幸运的,那就必然得到幸运的结果呢?当然不是!

  有句话叫“越努力越幸运”,它其实是有着非常科学的逻辑道理的。

  你身边肯定有过这样的同学或朋友,每天和我们做的事情大体上也差不多,不过他们每天总是愿意花点时间去背几个单词,看几页书,健身一会,学习一个新东西。这样的努力在我们看来微乎其微,微小到我们常常不屑于做,甚至完全不觉得他们做了这点事情就会比我们厉害。

  结果有一天,你发现这个身边的人突然就比我们厉害了,或是进了一家更好的公司,或是自己独立出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了差距,但却只能自我安慰地回应一句——“没想到他这么走运!”

  细究下去,这种出其不意的巨大差距,意料之外的他人之幸,却正是那些细微到不值一提的努力所持续构筑的。

  这背后其实是有着深刻的科学原理的——

  前提条件:假设一个人的初始价值是1

  如果一个人每天比昨天进步1%,那365天之后,他的价值就是1.01^365 = 37.8

  (1 + 0.01)的365次方

  如果一个人每天比昨天退步1%,那365天之后,他的价值就是0.99^365 = 0.03

  (1 - 0.01)的365次方

  多么可怕的比较,如果把进步增长率换成2%,你会发现差距更大。

  这背后就是复利的力量,而这也是“越努力越幸运”的科学解释。想要越幸运,不仅仅需要努力,还需要持续的努力,而这种持续性,反映了一个人是否有坚持的决心和耐心的品格。

  生活其实很简单,要么你一直持续成长,正向复利让你越来越厉害,结果自然会收获意外的好运;要么你停滞不前,甚至成长倒退,那负向复利会让你越来越平庸,也越来越不幸。

  4.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Richard Wiseman,花了十余年时间研究幸运与人类行为的关联。

  他在其出版的著作《幸运要素》(《The Luck Factor》)里谈到了许多与幸运相关的自身行为和处理模式,他认为:“幸运不是魔法,也不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幸运与否,是由你的思想和行为指向决定的”。他认为概率的因素占了约10%,其余的90%的幸运因素均取决于自身。

  他还曾说,幸运的人,他们醒觉,他们灵敏,他们不吝啬尝试,他们更欢迎机会和新鲜事物的出现和发生。如果幸运就是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或是在正确的地方做了正确的事情,那么所谓正确——都是取决于思想和行为是否在一个谓之“正确”的领域里。

  根据Richard Wiseman的研究,运气好的人往往有如下三个性格特征:

  外向:这种外向,指的是一种积极主动地与外界交流,善于捕捉和寻找到新的讯息和机会。所以,我们可以在平时多参加一些新的活动,体验一些新的事物,即使是内敛的人,也可以尝试扩大自己与外界的交流圈。

  开放:拥有这种性格的人,愿意尝试新东西,甚至愿意打破原有认知框架,获取新的思维高度。往往拥有开放性格的人,都拥有成长型人格,愿意不断进步,而这也是“越努力越幸运”的基础。

  平和:这种性格的人不容易焦虑,紧张,能够从容面对外界。而好运的人,恰恰也是那些没有负面情绪,做事放松的人。

  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改变自己的性格并不容易,但却并不是不可能。常常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其实就可以一步一步地重塑我们的内在性格,从而朝着『外向』,『开放』和『平和』的特质靠拢。通过内在品格的修炼来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动,那我们在生活中遇见幸运的概率要提高很多。

  想要成为一个幸运的人,其实并不难。

  首先你要选择一种幸运的认知框架;

  然后,你得要懂得“越努力越幸运”的本质;

  而最后,记得持续培养自己的内在品格。

  还记得《阿甘正传》片头的那根羽毛,一直在空中飘舞,最后落在了阿甘的脚边,随后的是那句经典台词——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什么口味。

  而我相信,幸运,也在那盒巧克力里。

  在某天,某个瞬间,你拿起一颗,放到嘴里,然后,惊喜地会心一笑。


News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10 - 10
点击次数: 0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
2025 - 09 - 29
点击次数: 0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同时,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市场供强需弱,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其中,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堵点,表现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不足,消费需求不振,有效投资增长偏弱。为破解有效需求不足难题,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政策举措,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有效需求迟迟不达预期。究其原因,消费作为经济中的慢变量,需要在社会分配、供给适配、民生保障、发展预期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而持续地释放动力,不会一蹴而就。生产和消费同处经济循环之中,抓消费完全可以借鉴抓生产的思路和经验。在抓生产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全球第一。特别是...
2025 - 09 - 23
点击次数: 0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习主席在浙江工作时,在谈到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时如此发问。答案是:“把它放到大海里去”。对于新排长来说,要适应全新环境、有效对接岗位,必须和大家打成一片,将自己这滴水融入到基层的海洋中去。“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作为新排长,谁能在基层潜下心来工作,谁就能找到施展才华、释放能量的舞台;谁能真正读懂读好基层这本书,谁就能获得上下同欲、团结奋斗的力量。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新排长任职的命令在纸上,基层官兵的任命在心中。基层官兵认不认可、接不接纳、喜不喜欢,直接决定着新排长能否赢得“心上的任命”。有首歌唱得好:“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新排长就好比一滴水、一尾浪,只有融入大海一般浩瀚的基层,上好基层这所“实践大学”,读好实践这本“无字之书”,才能把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把工作热情转化为工作能力,以过硬的素质...
2025 - 09 - 16
点击次数: 0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长城保护条例》施行15年来,6000多名保护员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沿线15省(区、市)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科技赋能长城保护,在“活化”传承中,长城脚下一座座古村落告别贫困,古老长城也焕发新的生机。202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壮大万里长城新“护卫队”初冬,一场降雪后,河北省秦皇岛城子峪长城内外银装素裹,66岁的张鹤珊像往常一样,在这里巡护长城。张鹤珊家住秦皇岛市海港区城子峪村。1978年,23岁的张鹤珊踏上了守护长城之路,一把大镰刀、一只蛇皮袋是他巡护长城的“标配”。43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在长城上走40里山路,劝走过放羊倌,“吓”跑过偷砖人,记录了20多万字的长城笔记……“降雪后,长城...
关闭窗口】【打印
关注我们:
手机云网站:
分享至:
Copyright © 2020山东飞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